数字经济是杭州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数字消费是其中靓丽的一笔。同时,杭州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正在着力打造青年发展之城、向往之地。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日益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折射出他们对数字社会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这种价值观念可以概括为青年的“数字观”。因此,把握青年数字观与数字消费的辩证关系,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对于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引导青年健康消费、打造青年向往的创新活力之城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数字观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在数字社会,“数字观”已经成为人们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科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青年群体的数字观突出地反映了数字观的特点和趋势。青年一代对数字技术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感知数字化带来的生活空间拓展、资源获取便捷化以及个体自我实现的新机遇。
青年数字观包含对数字技术前所未有的认识广度、接受深度。数字技术推动了社会空间的拓展和资源获取的便捷化,使得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的广度空前增加。青年将科技进步和数字便捷视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数字工具的普及加速了他们对数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青年数字观具有个性化、娱乐化、便捷化的特点。年轻人对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有更高要求,个性化的内容和独特体验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数字技术赋予他们个性化表达的新方式、新渠道,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带来的娱乐内容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求。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数字消费不仅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也逐步成为表达个体认同和价值选择的方式。数字支付工具、数字信用支付等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门槛,有效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青年数字观反映了青年对人与数字技术关系的探索。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加深,青年数字观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细分化的趋势。他们意识到数字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全方位渗透,既带来便捷,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如何在数字消费中寻求个人主体性与需求满足、价值实现的平衡,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趋势下,青年不再仅仅是数字消费的被动接受者,更在积极寻求新的消费模式。
青年群体数字消费的时代特征
泛在化和场景多元化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多元、泛在的智能终端设备,青年群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特别是碎片化消费的趋势愈发明显,许多年轻人利用通勤、等候等短暂时刻进行数字消费,随时满足即时消费需求。
个性化和定制化成为普遍偏好。在注重自我表达的社会背景下,青年群体更加追求商品的个性化,以彰显个人风格和喜好的独特性。他们愿意为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付费,各类厂商也通过生产数字化,提供更多定制选项,来满足青年消费者的这种偏好。在此过程中,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逐渐成为青年数字消费的一个新维度。
社交驱动和娱乐化成为显著特征。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分享机制,让青年的消费行为变得更为社交化。这种数字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而是一种更具情感体验的日常生活行为。
在数字消费创新中
发挥青年数字观的积极价值
数字消费与青年数字观的互动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杭州正在打造“赛会之城·不夜杭州”,积极培育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支持青年人在数字消费创新中表达自我,同时以健康的数字观引领青年消费文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是支持青年通过数字消费满足多元需要,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青年对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信任感和依赖度比较强,面向青年群体的新需要,加快打造新的数字消费业态和场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应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精准实现消费者画像,创造更加贴合个体需求的消费场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深化文旅融合等模式探索,实现流量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增强供求匹配能力,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消费感知等。
二是支持青年通过数字消费增强社会归属感,避免陷入“线上孤岛”。数字消费场景为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虚拟与现实的交融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在场感”,也有助于促进他们多元感知现实社会。应该加强虚实交融的数字平台建设,通过社会性的数字消费新体验,引导青年对数字化的感知从单纯的工具性逐渐转向社会化、情感化,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
三是支持青年通过数字消费表达价值取向,推动文化繁荣、绿色发展。加快对定制化、个性化消费的数智赋能,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支持青年群体在消费体验方面加强个性化表达,通过消费行为表现独特的审美偏好、价值取向,在繁荣消费市场的同时,丰富和发展青年文化。支持青年群体选择兼具智能、便捷、环保等特点的产品,在满足他们塑造个体形象、实现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的同时,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数字消费新场景与数字消费主义研究(24SSHZ020YB)”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