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块约3小时_同城喝茶品茶,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500元3小时快餐不限次数

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潋滟西溪二十载——让世界看见湿地治理的中国智慧

· 打造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杭州样本

· 杭州18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 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开启文明对话新篇章

· 杭州首次评上2个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

· 杭州发布“小花公约”!文明赏花 让美景与文明同行

· 深度融合城市更新 杭州城乡风貌整治有新方向

· “泥腿子”书记蒋益民 让桂花香里酿出文明风

文明播报  
>>更多  

· 杭州一校园出现特殊纸箱 学生用糖果换陌生人的祝福

· 好事做到底!杭州小伙再续“生命火种”

· 从休憩补给到文化体验 旅游驿站变身“户外客厅”

· 荷塘迎来“新居民” 见证采荷生态蝶变

· 西湖畔的“急救守护链”:景区公交驿站救急显城市温度

· 乘客突发不适 杭州公交司机紧急做了一个决定……

· 晚上桥边发生惊险一幕!网友:“小蓝”和“小黄”上大分了……

· 三载春风暖 寸心映杭城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1.jpg
12.jpg
12.jpg
19.jpg
   首页 > 文化杭州 > 文创产业
老厂房“活”了 新地标“火”了
杭州文明网     2025-03-12 16:41:00
 稿源: 浙江文化产业
 编辑: 程慧雨

  近期,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刷屏全网,其代表作之一的“大运河杭钢公园”,从锈迹斑斑的钢铁厂“变身”为活力四射的文化地标。这不仅是一次建筑美学的胜利,更是杭州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实践的缩影。

  图片

  大运河杭钢公园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从杭钢公园到之江文化中心,这片土地如何以空间为媒,书写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文化空间叙事的“在地性”觉醒

  刘家琨的设计哲学强调“在地性”,即建筑应根植于地域文化,唤醒集体记忆。

  工业遗存的“在地重生”。工业遗产的活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城市精神的延续。杭州在?;すひ狄糯媸?,注重“修旧如旧”与“功能再造”的平衡。比如,杭钢废弃车间被改造为青少年活动中心,保留钢铁桁架的同时融入科技教育功能,成为“工业记忆与未来教育”的共生体。

  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叙事”。杭州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始终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并重。杭钢公园以大运河为轴线,通过雨水渗透系统和本土植被恢复,打造“可呼吸的城市绿肺”。同时,大运河杭钢公园1号高炉展厅内的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既保留工业元素,又贴近运河自然景观,藏书4000余册,推出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等相关文献及展陈。图书馆将阅读场景与自然景观融合,市民即可享受“人在画中读”的诗意。

  图片

  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

  图源:杭州图书馆

  社区凝聚的“空间赋能”。文化空间的本质,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人与人、人与城的情感联结。比如,之江文化中心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串联,市民在此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孩子编竹篮,年轻人在文创摊位交换手作······值得关注的是其衍生的“社区效应”,各类兴趣社团不断衍生,空间成为孵育人际联结的“社会黏合剂”。

  文化空间创新的“三重跃迁”

  杭钢公园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杭州系统性探索的缩影。从物理更新到精神唤醒,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杭州的文化空间建设正形成一套愈发成熟的“方法论”。

  IP运营。改造项目注重挖掘空间的文化内核。

  跨界共生。文化空间正打破“非此即彼”的局限,让公共文化空间在展示特色文化窗口的同时,也能满足文化消费、新潮体验和社交需求。

  比如,之江文化中心设置了不同种类的研学线路,既有常态化研学课程,也有结合剧本杀、沉浸式体验等多重元素的之江特色主题研学,更有“之江奇妙夜”等夜间互动体验式特色研学,多学科融合,寓教于乐,让人耳目一新。围绕之江文化中心,跨域、跨级、跨界聚合起省内外合作资源,构建了超50家供应商矩阵形成的空间共同体,助力“之江模式”从之江文化中心起步快速外拓。

  多元共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之江文化中心,成为一方“试验田”,为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先行探路,以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之江模式”。这一模式也在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复制,民营资本参与运营,将运河文化转化为研学、演艺等场景,探索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之道。

  文化空间发展的“未来范式”

  文化空间不仅是容器,更是城市进化的“催化剂”。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空间与城市文明协同进化?笔者有三点看法。

  数字赋能。以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让历史“活”在当下。比如,杭钢公园将充分发挥高炉、焦炉等构筑物优势,融合5G、XR等数字技术应用,让游客通过AR设备“穿越”回钢铁厂生产现场,高炉遗址的锈蚀结构与虚拟影像叠加,再现钢花飞溅的壮丽场景。

  智慧出海。杭州经验要从“地方样本”升级为“全球方案”。刘家琨的“再生砖”技术(利用废墟材料制成环保建材)入选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杭钢公园改造案例被纳入了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的整体规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高文化附加值”的转型范本。不仅输出技术,更传递了“本土智慧全球化”文化价值观。

  图片

  可持续建筑材料“再生砖”

  图源:设计纪元

  经济“留”量。文化空间的终极价值,要构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体,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产业闭环。比如,杭钢公园通过音乐节、电竞嘉年华等“引爆点”,创单日客流新高,衍生消费超千万元。再如,之江文化中心也提升文创转化能力,已孵化文创自主品牌“知江南”、江南茶韵品牌“之也”等文化消费品牌,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双赢。

  从杭钢公园的“钢铁柔情”到之江文化中心的“一体运营”,未来,我们期待杭州继续以文化空间为笔,书写一部“敬畏历史、拥抱技术、服务人民”的城市进化论。

  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由凯悦基金会主办的国际性建筑奖,创办于1979年,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每年举办一届,一般于每年5月在世界各地具有建筑意义的地点举行颁奖典礼。

  2025年3月4日,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2025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为刘家琨。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