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块约3小时_同城喝茶品茶,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500元3小时快餐不限次数

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潋滟西溪二十载——让世界看见湿地治理的中国智慧

· 打造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杭州样本

· 杭州18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 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开启文明对话新篇章

· 杭州首次评上2个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

· 杭州发布“小花公约”!文明赏花 让美景与文明同行

· 深度融合城市更新 杭州城乡风貌整治有新方向

· “泥腿子”书记蒋益民 让桂花香里酿出文明风

文明播报  
>>更多  

· 杭州一校园出现特殊纸箱 学生用糖果换陌生人的祝福

· 好事做到底!杭州小伙再续“生命火种”

· 从休憩补给到文化体验 旅游驿站变身“户外客厅”

· 荷塘迎来“新居民” 见证采荷生态蝶变

· 西湖畔的“急救守护链”:景区公交驿站救急显城市温度

· 乘客突发不适 杭州公交司机紧急做了一个决定……

· 晚上桥边发生惊险一幕!网友:“小蓝”和“小黄”上大分了……

· 三载春风暖 寸心映杭城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1.jpg
12.jpg
12.jpg
19.jpg
   首页 > 文化杭州 > 文创产业
文化+科技丨AI成了“文化人”
杭州文明网     2025-02-13 10:22:00
 稿源: 浙江文化产业
 编辑: 程慧雨

  2025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的主播悄然“换人”。从年初一至初七,六位AI数字人主播以完美流畅的新闻播报“瞒”过了观众的眼睛。主播出镜、新闻配音均由AI生成,新闻主播的人机轮换看似“无感”,却藏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当AI以“人”的形象和身份叩响文化之门,它是凭借何种力量悄无声息地掀起这场技术革命?又怎样将深厚的文化之魂融入叙事,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

  01 从“实验室”迈入“文化场景”

  当下,AI技术的发展正由单一的技术工具向完整的生态闭环跃迁。随着技术升级,人工智能正逐步脱离机械的框架,拥抱更为宽广的文化市场。

  技术效率革新力。在杭州文广集团的短视频AI生产实验车间内,依托NeRF技术结合多模态大规模预训练技术所打造出广播电视级超写真数字人,正通过每秒300帧的动作数据采集,展现出无限接近真人的表现力。

  以2024年最先推出的AI主播“小雨”“小宇”为例,二者基于主播雨辰和麒宇的声纹、动作数据,通过情感韵律分析,实现播报时的微表情、唇形同步与真人主播高度统一,其甚至能通过报道向观众传递“人”的情感和温度。

  文化场景穿透力。技术突破的终极目标是释放文化价值。春节期间,杭州文广推出的《主播寻年味》系列短视频,通过AI剪辑与数字人解说,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新闻框架,形成“AI播报+真人纪实”的融合模式。

  县域层面,杭州临平、建德融媒中心则启用方言数字人主播,以“严州虾灯舞”“余杭滚灯”等非遗为背景,用亲切的方言讲述非遗故事,介绍传承现状,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借助科技成功“破圈”。

  产业升级驱动力。用AI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其关键在于构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闭环生态。例如,浙江华智万像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集智能文稿、数字人、智能剪辑等全流程的人工智能架构体系,目前已服务省内20余档文化栏目和多家大型企业的文化项目。

  这种跨界能力,让AI从“内容生产工具”升级为“文化服务引擎”,从而诞生了越来越多像杭州大运河博物馆“数字讲解员”、春晚“扭”出圈的宇树科技表演机器人等等,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功能的人工智能个体,推动文化产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02 用数字个体服务文化产业

  数字人的广泛应用,正不断撬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当下,人工智能正从多个维度为文化的传承、生产和传播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开启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时代。

  文化传承,数字人守护千年文脉。近年来,“人工智能+文旅”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敦煌研究院,AI数字人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带领游客“穿越”到敦煌莫高窟的鼎盛时期。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精美的壁画,感受飞天神女翩翩起舞的灵动姿态,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艺术殿堂。AI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历史在当下变得“可触可感”,游客也得以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

  而在非遗保护领域,浙东地区的“青瓷烧制技艺”通过三维扫描与AI建模,实现工艺全流程数字化存档,匠人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指导学徒,从而解决非遗技艺传承困难的问题,让古老的青瓷烧制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内容生产,从“人工创作”到“人机共生”。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媒体的内容生产不仅实现了效率的跃升,制作周期也大幅缩短,生产成本更是显著降低,媒体发展驶入智能化快车道。

  例如,浙江联通的AIGC创新工作室,以“AI+影视”模式推出科幻短剧《联通吧,多维宇宙》,通过AI生成虚拟场景与角色动画,将制作周期压缩60%,成本降低40%,开创了微短剧产业的高效创作模式。

  传播聚力,构建全域文化触达网络。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浙江文化产业正以"AI+"为引擎,开启文化传播的新篇章。例如,杭州文广集团依托杭州国际网络传播中心,运用AI技术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500万用户。

  03 用“技术赋能”推进“产业升维”

  AI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浙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与生态格局。

  高效率与“人情味”的博弈。AI的应用引发了关于人文温度与机器效率的深刻讨论。以AI主播为例,其“0失误”的播报能力虽然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率,但也让传统播音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据报道,部分高校播音专业的学生因担心未来职业前景而选择转行。技术发展正逐步引发人才焦虑。

  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类价值的削弱。正如重庆大学教授刘海明所言:“AI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共情与突发应对能力?!闭憬窖г阂丫羧竦夭蹲降秸庖磺魇?,率先开设了AI相关课程,旨在培养“懂技术、有温度”的复合型人才。

  内容输出到多元场景的跃迁。AI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文化产业从单一的内容输出向全场景服务升级。例如,温州市社科联等单位发起的“2025蛇年春节AI音乐晚会”,集结了300余位数字艺术家,融合了越剧唱腔与电子音乐,通过5G网络实现了多平台的沉浸式直播。观众实时观看的同时,还能生成个性化的节目单,享受定制化的文化体验。

  这种“技术+文化+商业”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也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通过技术赋能,文化产品不再局限于内容本身,而是延伸到了用户体验、场景互动等多个层面,真正实现了从“内容输出”到“场景服务”的转型。

  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的加速。AI技术的跨界融合正在释放巨大的乘数效应。杭州文广集团联合之江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数字人算法模型已获得国家网信办备案,并在数贸会数字人智辩论大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合作推动了技术的标准化,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浙江联通新媒体传播生态联盟”的成立,进一步汇聚了内容创作者、技术方与平台方,形成了“创作—传播—反馈”的闭环生态,为优质内容的孵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当AI主播以江南水乡的温婉语调讲述华夏五千年历史,当数字人化身文化使者串联起大江南北的人文风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幅“数智浙江”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图景。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